第一完成人
姓 名
张锁怀
职 称
教授
职 务
原教学副校长
工作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荣获奖励
第三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员,2012~2016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轻工部科技进步奖等6项。
主要贡献
作为成果负责人,确立本成果基本思路并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和探索实践,制定实施方案。 1.全面落实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将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落实到人才培养各个主要环节。 2.组织开展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协调推进专业认证,领衔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建设项目,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施制度创新。 3.推动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激励教师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组织完善相关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 4.组织总结改革成果,与兄弟院校广泛交流成果改革经验。
第二完成人
柯勤飞
校长、党委副书记
高等教育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二等奖(2012)等奖励多项。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特邀副理事长。
作为校长,提出“爱科技”理念,负责成果的推动实施和总结推广。 1.构建“爱科技”(ASciT)9大关键能力模型。提出高水平地方高校应主动把握产业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聚焦学生所需的关键能力创新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推进实施“六融合”路径举措。协调整合各类育人主体和教育资源将关键能力落到实处。 3.完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领衔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着力实施卓越引领的适应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四新”建设。 4.主持成果的理论总结和推广应用。在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和重要报刊媒体《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在教育部、上海市、全国教指委、应用型高校联盟等各平台作经验交流。
第三完成人
王宇红
处长
高教管理与研究;物理化学
上海市育才奖(2016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019、2020);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教育成果奖(2020年);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教学成果奖、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等奖项。
作为教务处长和主要研究实施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过程。 1.组织研制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关键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层面。 2.贯彻落实思教融合、创教融合理念,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 3.在微专业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有效支撑本成果的实施。 4.落实OBE理念,围绕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开展一流专业及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完成人
姜超
副研究员
副处长
主持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7-2020年参与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 0 1 0 ) 、教学成果一等奖( 2 0 1 3 、2 0 1 6 )。
作为主研人员,参加项目研究与实施。
1.围绕关键能力培养,组织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ASciT-OB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到课程教学环节。 2.组织开展一流专业及课程建设,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产业前沿项目课程和微专业等,实现课程过程化考核全覆盖,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和优质育人资源建设。 3.根据“六个融合”的理念组织修订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4.参与总结、交流本成果。
第五完成人
韩生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能源化工及精细石油化工
2019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8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1年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上海市育才奖。
作为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按照科教融合理念进行项目设计和落实。 1.组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协调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引领支撑和服务的产业影响力。 2.落实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组织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细化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管理制度。 3.作为精细石油化工教学团队负责人,聚焦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开展教学改革,产生高质量教学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六完成人
胡晓钧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环境化工
2020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承担了在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中落实“爱科技”(ASciT)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 2.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引企入教”工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落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建设任务,在科教融合、创教融合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第七完成人
杜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8年4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2月上海市科协“飞翔计划”;2018年4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一组“一等奖”。
1.作为主研人员参与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落实“爱科技”“六融合”等理念。 2.在材料类专业构建由工程学知识、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知识、人文经管和法律知识融合支撑三阶段递进课程体系;组织建设“专业+”模块化课程群,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行业标准和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嵌入到教学内容。 3.积极推进项目化课程建设,推广PBL、CBL教学,实施过程化考核全覆盖。
第八完成人
胡静
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副主任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2020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17年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2年上海是青年五四奖章;2010年上海市晨光学者。
1.认真学习落实“爱科技”“六融合”理念,对标国际一流研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组织首设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 2.全面开展教学案例库建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将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
3.发挥专业特色,建设微专业线上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九完成人
荆学东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机电一体化技术
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超低温气瓶用承压部件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排名第二);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滨海贤人领军人才”。
1.落实创教融合理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电气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统一纳入学分管理,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获奖率。 2.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前沿项目课程,将产业变化、企业需求、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等新问题引入课堂。 3.开展“引企入教”专项建设,组织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合作实验,开发系列校企合作特色教材。
第十完成人
刘云翔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人工智能;V2X
2017年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1.落实产教融合,组建上海市级现代产业学院-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创新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双证融通等。 2.主持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支撑和融入全校新工科建设。 3.在计算机类专业中推进科教融合、创教融合,建设产业前沿项目课程,将学科竞赛、双证融通、创新创业纳入学分管理,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获奖率。
第十一完成
曹扬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创新创业教育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16);校师德标兵(2021);2016~2020年连续5年获得校“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
1.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总结推广4S教学法。负责学校课程思政首批示范课程建设,建设经验在全国广泛交流。
2.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实践融合,指导学生每年在“挑战杯”系列和“互联网+”大赛中获得上海市一等奖等佳绩。
3.负责上海市“新农科”项目建设,把行业流程嵌入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专业竞赛的覆盖面和获奖率都有交大提升,风景园林班学生陆亦玮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冠军。
第十二完成人
袁翔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7月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9年8月获上海市“育才奖”;2021年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作为党委学工部部长,围绕“爱科技”关键能力落实思教融合、通专融合和创教融合理念。
1.构建“三圈五维”育人体系,完善以思政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为场域的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体制机制。
2.强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优化学科型社团、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
3.开展相关研究,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市级以上项目10余项。
第十三完成人
杨瑞君
副教授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教学科研,管理,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
2017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获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1.将“爱科技”关键能力落实到“智能制造与功能新材料”特色学科专业群的育人体系,探索实践“项目-导师双引领‘德知技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落实科教融合、创教融合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理念,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开展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立足学科专业特色探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第十四完成人
丁文胜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结构诊断与更新
201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1.将“爱科技”关键能力落实到土木工程类中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发挥示范作用。 2.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建设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平台。
3.面向智能建造领域开展新工科建设,探索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第十五完成人
李文举
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
人工智能
2009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8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1年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教师;2016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
2.落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念,组织推动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行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平台。
3.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和亚洲合作资金项目,将“爱科技”“六融合”育人模式应用于老挝留学生培养,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